“納爾希索斯”終于第一次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其實并不完美。
納爾希索斯就是古希臘神話中那個深深迷戀自己水中倒影的少年。
很多年以來,美國始終就像這個神話少年,自視甚高、自我陶醉,尤其是在人權問題上,很少有國家能夠入其法眼,聯(lián)合國192個成員國中幾乎有七成以上的國家每年都遭其橫加指責。
三十多年來,很多人都已經習慣了美國人的自戀。因此,當最近美國向聯(lián)合國提交人權狀況報告承認自己存在諸多不足時,的確頗為出人意表。
根據(jù)美國國務院24日公布的這份報告,奧巴馬政府首次承認,美國人權記錄“并不完美”,依然存在歧視少數(shù)族裔等人權問題。
自從1977年卡特正式提出“人權外交”政策之后,美國國務院幾乎每年都要發(fā)布《國別人權報告》,以“人權法官”的姿態(tài)對世界一百多個國家說三道四,而對自身的人權缺陷卻諱莫如深。
然而,若將這一問題放在奧巴馬政府上臺以后的整體政策中加以分析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山姆大叔自揭其短的背后其實大有深意。
奧巴馬本人作為非洲裔的成長和從政歷程,以及其內閣中黨派多元化、族群多元化、性別多元化、區(qū)域多元化等特點,確實有助于促成美國在人權問題上的態(tài)度轉變,這種轉變將有助于對人權發(fā)展多樣性的理解。
然而,美國人權外交政策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的實質并沒有改變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人權只不過是美國政府實現(xiàn)其國家利益的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。
上世紀七十年代末,美國正面臨經濟霸權的衰落,越戰(zhàn)失敗后國內政治生活也處于一種無序狀態(tài),也正是由于政治、經濟、軍事手段已無力繼續(xù)維持美國霸權的情況下,卡特政府拋出了“人權外交”的武器。如今,奧巴馬面臨的局勢與當年頗有幾分相似,經濟危機使美國元氣大傷,伊拉克和阿富汗戰(zhàn)爭仍是一團亂麻,這一切都給美國國內造成政治傷痕。
此時,奧巴馬公開承認人權污點,不過是“以退為進”,可以達到一石多鳥的效果。其一,正如美聯(lián)社所言這是向國際社會示好的舉措之一,意在改善美國的國家形象;其二,奧巴馬政府上臺以后,放棄單邊主義,走國際合作和務實路線,在人權問題上的態(tài)度轉變,是其“巧實力”外交政策的一部分;其三,轉移國際社會的視線,淡化美國在阿富汗、伊拉克戰(zhàn)爭中造成的人權災難,正如英國《衛(wèi)報》所言:美國怕對阿戰(zhàn)中種種“人權災難負責”;其四,掌握其他國家的人權話語權,賺取外交分。
從這份29頁的報告可見,美國面對其自身人權問題也顯得不夠坦率。美國公民自由聯(lián)盟批評報告忽略了美國在一些重要領域未能兌現(xiàn)其人權義務的現(xiàn)象,這些領域包括不人道的監(jiān)獄條件、在死刑案件中的種族差別、移民關押制度的濫用等。
報告凸顯了“內外有別”的特點,只字不提在阿富汗、伊拉克戰(zhàn)爭中造成的人道災難。美國在此問題上異常不淡定,原因就在于它損害了美國形象,不利于美國國家利益。這也再次證明,美國在人權問題上扭曲的雙重標準并沒有改變。可以料想,未來美國恐怕不會停止對其他國家的人權狀況的指責。
納爾希索斯的醒悟只是幻覺,神話中他最終死于自戀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