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摘編如下:
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14000字的七一講話中,多達44處提到“改革”。在部署未來國家發展時,首要地就強調,中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,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,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。
近幾年來,圍繞中國改革開放向何處去,中國學界和社會民眾曾有過多次大討論,其中不乏尖銳交鋒。中國30年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績,但也出現了分配不公、貧富差距懸殊、權力腐敗等各種社會問題,引發了群眾的不滿。概括而言,就是過多地重視財富的增長,而忽略了財富的分配,一些民眾不僅沒有分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,反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,被剝奪了應有的權益,日益邊緣化和底層化,因此對改革產生了動搖和質疑。應該說,這些問題不是改革的必然副產品,而是改革不到位和改革方向出現部分偏差所引起的。要解決這些問題,恰恰需要更大、更深刻的改革。
作為一次最高規格的紀念活動,胡錦濤的七一講話一錘定音,明確指出,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,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。
除了要不要改革的問題,社會公眾爭論的更大焦點是改革什么,如何改革。實際上,就是如何科學務實地把握改革的方向、速度和節奏。這其中,尤其要注意克服“改革疲勞癥”。一些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改革,多年來年年開大會、出文件、喊口號,卻沒有實質性進展,百姓的希望一次次變成失望,導致對改革的信心降低,實際上是削弱了改革的民意基礎。
改革的最大難點就是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,這需要政治智慧,更需要政治勇氣和魄力。譬如對國民經濟中壟斷經營的改革,對政府管理中審批體制的改革,于國有利,于民有利,唯對官不利。而另一方面,改革的落實和執行,卻需要官員來執行和落實,因此改革就面臨著阻力很大和動力不足的問題。而處于改革和轉型關鍵期的中國,目前處在“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”的歷史節點上。如果一再錯失改革時機,如果改革步伐遲遲趕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,將對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。
胡錦濤在講話中反復強調,“發展中不平衡、不協調、不可持續問題突出,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、繞不過,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。”要求全黨必須“勇于變革、勇于創新,永不僵化、永不停滯,不動搖、不懈怠、不折騰,”這些論述,反映出高層對當前改革現狀的清醒認識和危機感、緊迫感。找準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口,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,是治國理政者必須切實正視和重視的首要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