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,人才留存與培養成為企業突破發展瓶頸的核心命題。萍礦集團所屬安源玻璃公司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:去年招聘的32名大學生,在經歷一年項目實戰后全員留任,且均對個人和企業發展前景充滿信心。這家老牌玻璃企業是如何留住這批新鮮血液的呢?答案在于讓他們和項目建設同頻共振。

多維培養:為人才成長筑基
走進玻璃項目施工現場,24歲的謝明滔正站在窯爐煙道外碹頂,手持卷尺一絲不茍地核查保溫層砌筑精度。這名大學生如今已是施工質量監管骨干,而一年前他還是個技術“小白”。這種蛻變源于該公司精心設計的“專業定崗—輪崗實訓—項目實戰”培養路徑。
去年7月入職時,這些大學生都來到老生產線所在地——浮法玻璃廠,廠里依據專業背景將他們分配至匹配崗位,同步啟動“30對師帶徒”計劃。3個月定崗實訓后,大學生們進入跨崗輪訓階段,在聯合車間、原料車間、氣保車間等關鍵崗位輪崗3周,讓他們建立起對生產全流程的系統認知。之后32名大學生全部投身新線——玻璃項目建設實戰,走進了安源玻璃公司。從基建圖紙會審到電腦制圖,從施工旁站學習到嚴檢工程安全質量,這種“學中干、干中學”模式讓他們迅速成長。
為明確職業發展路徑,安源玻璃公司專門出臺后備干部培養方案,規劃“見習技術員—班組長助理—車間主任助理—車間副主任”的四年成長階梯,每個階段設置培養目標和考核要求,年度再根據工作業績、綜合素質、管理潛力進行綜合評分。且對導師也提出了具體的職責和任務,不僅涵蓋工作指導、技術傳授,還包括心理輔導、職業規劃等。每名大學生能清晰看到自己的未來,工作起來干勁十足。
細心呵護:讓人才根系深扎
安源玻璃公司深知,留住人才先要解決后顧之憂,吃住行都要有保障。
“現在菜品還挺合口味的,我已適應了這里的大米飯和‘辣文化’。”來自甘肅的大學生韓文超說道。該公司將食堂餐標從“三菜一湯”升級為“四菜一湯”,并時常征集職工意見,針對職工反映的“口味偏咸”問題,迅速調整烹飪方法;通勤方面,上下班都有通勤車接送,數量也從1輛增至3輛,覆蓋市區所有居住點;對外地大學生提供800元/月住房補貼,并全程協助辦理租房手續。
該公司還定期召開大學生座談會,傾聽他們的訴求,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,并鼓勵外地大學生在萍鄉安家落戶。這種平等溝通機制讓大學生感受到“被重視”的溫暖。
2名研究生彭淑怡和張昊分享了他們的高興事:5月份2人雙雙晉升為工藝技術部副部長。彭淑怡喜上眉梢地說道:“領導和同事對我們都特別關心,比如職稱申請,人力資源部主動幫我們完成了助理工程師申報。”張昊也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,“在這里向領導和同事問一個問題,他們就會科普很多知識,恨不得把知道的知識一股腦兒全部傳授給我們,工作氛圍非常好。”5月底,他倆的導師還帶他們到北京參加第34屆中國國際玻璃工業技術展覽會,了解國際國內最新前沿技術、新產品、新設備,讓他們大大開闊了視野。
實戰賦能:促人才價值凸顯
在該公司工藝技術部辦公室,溫揚儒正專注核對專利申報材料。這名負責知識產權工作的大學生,在師傅指導下已完成1項專利申報,目前正根據審查意見優化細節。“從了解專利申報平臺到準備材料,每個環節都是全新挑戰。”他說,這種“壓擔子”式培養讓年輕人快速挑起大梁。
彭淑怡與張昊這對搭檔完成了甲醛制氫、生物制氣、超白TCO基板等調查報告,充實的數據對比,有理有據的論證,為管理層決策提供了有力依據。他們還承擔起千余張施工圖紙的審核重任,多次發現一些小錯誤,“同一個地方,我們發現兩張圖標注的數字不一樣。”彭淑怡說,每發現一個小錯誤,感覺特別有成就感。同事對他們認真負責的態度大為贊賞。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,“現在我們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在技術工藝上下功夫。”前不久,他們又完成了超白玻璃良品率提升與銷售策略的課題研究方案。
在玻璃項目施工現場也隨處可見大學生的身影。安全生產部的王林鋒全神貫注檢查安全隱患整改情況。謝明滔每天旁站7小時以上,雖辛苦卻充實。見證了700噸/日窯爐大碹成功合龍、公司辦公樓圓滿封頂等里程碑時刻,他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:“很高興與項目共成長,我將繼續嚴把安全質量關,為企業發展貢獻力量。”
“我們以項目為‘孵化器’,既要培育掌握核心技術的‘工匠型’人才,也要鍛造懂經營、會管理的‘復合型’骨干,為智能化產線升級和行業技術革新筑牢人才根基。”萍礦集團黨委副書記、總經理兼安源玻璃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漆云飛表示,通過“項目育人、平臺留人、機制勵人”的實踐,公司不僅破解了制造業“招工難、留工更難”的困境,更探索出一條傳統產業人才振興的新路徑。
當32顆年輕的心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,“栽好梧桐樹,自有鳳凰來”的人才強企之道,正在萍礦集團結出豐碩果實。
|